SRv6探险之旅(3)SRv6常见问题总结
鉴于SRv6技术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积极探索并尝试在实际网络中进行部署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不少同学也遇到了一些困惑,本文旨在总结几个常见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SRv6技术。
Q1:什么是SRv6?有哪些技术优势?
关于SRv6技术的定义及技术优势,在上一篇文章《SRv6探险之旅(1)技术与测试方法解读(上)》已经做了介绍。
SRv6是一种基于IPv6数据平面转发实现的SR网络架构,通过在头结点的IPv6数据报嵌入报文转发指令,来指导数据报文转发的行为。
Q2:为什么需要SRv6, 解决了哪些重要问题?
未来的网络是面向5G时代的网络。面对5G,IP承载网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,主要目标是化繁为简、实现低时延,并向SDN/NFV转型,传统的IP/MPLS网络对此会遇到一些挑战,因此需要一个更为简单、高效、智能的网络架构方案。
SRv6 解决的重要问题:
1. 简化网络,减少设备配置,降低设备资源:将路径选择和流量管理整合到单一的IPv6协议中,减少了对传统MPLS协议(如LDP、RSVP等)的依赖,简化了网络架构,从而降低了设备配置的复杂性。
2. IP承载网的孤岛问题:在以往的IP骨干网、城域网、移动承载网之间是独立的MPLS域,是相互分离的,因此部署MPLS/VPN技术比较复杂。SRv6是纯IP化网络,消除了IP承载网中的孤岛问题,使不同网络域能够无缝对接,提升了跨域体验。
3. 适应5G需求:SRv6完全基于SDN架构,灵活的编程可以精确的控制路径实现端到端的优化,可做到5G网络低时延的需求。
Q3:如何在现有网路部署SRv6?
在现有的网络中,如考虑部署SRv6,首先确保设备能够支持SRv6的转发和路由功能,这可能面临对设备进行软硬件升级,或引入新的网络设备。
对于部署场景,SRv6可以应用于单个网络域,如IP骨干网、城域网、移动承载网和数据中心等单AS网络,也可应用于跨AS的端到端网络,如跨域VPN。
在初始阶段,可选择部分网络域作为试点,以SRv6-BE模式,此场景下只需在SRv6的头节点和尾节点设备增加SRv6功能和配置即可,中间节点设备支持IPv6转发即可,部署简单,风险较小。
中期可考虑在某单个自治域网络部署SRv6-TE, SRv6路径的源节点和段节点需要支持SRv6。
后期可演进至全网范围内部署SRv6,实现端到端的业务部署和流量调度。这需要对网络架构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,以确保SRv6的顺利部署和稳定运行。
Q4:如何兼容现有IPv4网路?
SRv6是基于IPv6转发,它是如何与现有IPv4网络兼容?
网络里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,如IP骨干网已升级至IPv6且支持SRv6,而边缘网络还是IPv4时,IPv4业务该如何通过IPv6网络?
公网IPv4业务:可部署公网IPv4 over SRv6技术来解决,也就是通过SRv6隧道承载公网IPv4业务,当然骨干网为双栈时,也可以通过Native IP来承载。
VPN业务:二三层VPN业务均可通过SRv6承载,如L3VPN over SRv6, EVPN over SRv6 等。

Q5:如何解决SRv6报文头开销过大问题?
SRv6通过嵌入SRH扩展报文头来实现源路由功能。当SRv6 SID(每个SID占用128bit)数目较多时,SRH扩展报文头的长度也会显著增加,导致报文头开销增大,而过长的报文头会占用更多的传输资源,导致SRv6报文中的IPv6载荷占比下降,从而影响传输效率和硬件转发性能。
IETF标准提出多种头压缩技术方案以提高传输效率,如减少冗余和长短ID映射,而减少冗余方案更兼容SRv6,通过提取共同前缀使后续SID仅携带差异部分,如G-SRv6、uSID等,目前接受度较高的就是中国移动和其他运营商、厂商共同提出的G-SRv6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