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科示波器S参数解读纹波产生原因解读-云帆兴烨

发表日期:2020/09/08 浏览次数:
S-参数描述了互连对入射信号的响应,通过S参数,我们可以了解互联的所有信息。当我们查看S参数曲线时,经常会看到S参数的4种典型模式:纹波、单调下降、大幅下降和陡降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将解释互连如何导致S参数纹波,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测量结果。

 

S11和S21中的纹波是由于互联阻抗不连续而引起的反射导致的,我们以一条均匀传输线为例,来分析纹波的来源,如果均匀传输线的阻抗是50欧姆,我们将其置于50欧姆的环境中,阻抗匹配,没有任何反射。所有信号都传输过去了。

111111.jpg

我们将其设置为低阻抗,小于50欧姆,假设为30欧姆,在传输线的两个端口,都形成了阻抗突变,都会出现反射, 正弦波从端口到达传输线时, 将前端口处产生一个反射,一些正弦波反射回端口1,大部分信号继续传输,在端口2处,再次发生反射。两个端口处的反射系数是相反的,端口1处是:-0.25,端口2处是:0.25,沿互联往返的相移2*TD*f*360。

 

首先考虑一个非常低频率的输入正弦波。换句话说,它的波长非常长,比被测设备的长度长得多。这样传输线时延导致的相位很小,从前端口反射回端口1的反射波和从端口2反射回端口1的幅度基本相等,但是相移相反,在端口1相互抵消,这样进入端口1的净反射信号为0,这时,S11很小,是一个很大的负值。没有任何信号反射回端口1,则所有的信号都传到了端口2,S21最大,接近0db

 

在低频下,信号波长非常长, 远长于DUT的长度,回波损耗将一直是很大的负dB值。只要是直通路径,插入损耗将始终接近零dB。




我们提高输入正弦波的频率,当互连长度恰好是该频率波长的四分之一。会发生什么?传输线时延导致的相移是180度,半个周期,这时,从前端口反射回端口1的反射波和从端口2反射回端口1的反射波,相位相同,同相相加,S11最大。

当往返相移是180度时,返回端口2的二次反射波和第一次传输到端口2的入射波形,相位相差180,这样会部分抵消,S21最小。


2222.jpg

随着频率的增加,很快, 互连的长度将达到半个波长。反射信号有180度的相位差,而在传输中同相。我们得到最大的S21,最小的S11。


随着频率的增加,相位会在0-180度之间周期变化,从而是S11和S21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周期变化。这样就在在S11上产生了周期性的纹波。


3333.jpg


这些波纹来自前端和后端的反射。当回波损耗大于负13db,我们才能在插入损耗中看到波动。

 

互连越长,往返延迟时间(2 x TD)越大,纹波谷底之间的频率间隔(f)越短。 S11中的纹波幅度取决于互连阻抗与端口阻抗之差,端口阻抗和互连阻抗的差异越大,纹波的幅度就越大(负的dB值越小)。